文读白读的讲究,

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

幸运的是,

傅老精选了30首闽南语吟唱的古诗词,

准备在花巷开设教学专栏。

?打开花巷底部菜单栏·   

冬日的暖阳撒在绽放的扶桑花上,沧桑的声音带着儿时的欢愉,闽南语的古韵掀起了旧时光的一隅…

傅孙义老师是泉州民俗专家、泉州歌诀非遗传承人、鲤城诗词学会的顾问。早在几年前,他便带着泉州的诗词爱好者们用闽南语吟唱起了唐诗,一直唱到了央视。

  

那是年,纪录片还没有现在那么火,央视纪录片《园林》唐朝部分来到泉州取景,王维的山水诗被一首首地用闽南语吟唱出来。旁白说,泉州的很多老年人经常聚在一起,用古老的闽南话吟唱唐诗,透过当年南迁族群保留至今的生活习惯,尚能感受到远隔千年的大唐余温。

只可惜,年轻一辈的我们,说起古诗词的闽南语吟唱,都是一脸陌生。

其实早在读书的时候,语文老师就告诉我们,闽南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糜”(粥)、“册”(书)、“伊”(他)等,都是古音古语。

很多古诗词用普通话不押韵,用闽南语读就同韵了,比如: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闽南语读音yieng)。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闽南语读音sieng)。

  

那时候老师还告诉我们,古诗词其实都是可以唱的,他举了两个例子,王菲的《但愿人长久》、龚玥的《月满西楼》。大概那时候,闽南语吟唱比现在更鲜为人知。

这几年,提起闽南语吟唱的人渐渐多了起来。然而,最古早的闽南语吟唱法却失传已久。

  

据介绍,明末尚书黄景昉(东石镇檗谷村人)曾著有闽南语吟唱专著《双声叠韵谱》,现已无处可觅。

  

傅老说,他能找到的最早的资料,是清朝末年的一份曲谱,可惜是套调,只有七言仄起、七言平起等5种,按照字数和平仄往里套。他觉得,这样的千篇一律,跟记忆中的不一样,也不利于不同诗词感情的抒发。

傅老的先祖叫傅实,唐朝奉命带兵入泉后,便在这里扎根繁衍,子孙兴旺。据县府志记载,宋朝时就有傅姓进士50余人,明朝时,锦田村就出了5个傅氏进士,到了傅老的父辈,二伯傅维端也是一位秀才,可谓书香传承。

  

傅老说,他从小所学的闽南语吟唱法,是父辈、祖父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把这种吟唱传递下去,否则他死不瞑目。

  

所以在前年,傅老以85岁的高龄,重新拾起儿时学过的简谱,尝试着把脑海中闽南语古诗吟唱的谱曲记录下来。两年来,写下了多首,其中便有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傅老口中的旋律更讲究平仄,平声要拉长,至少得2拍,声音要低沉,仄声只能是短促的1拍,声调更高。为了更好地表现古诗中的情感,傅老也会对脑海中的旋律进行改进,或者根据平仄重新谱曲。

就像“粒粒皆辛苦”的“苦”,一定要短,他说,苦怎么能长呢。

还有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前后谱了5曲,最后一曲,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青”字足足拖了7拍,意蕴绵长。

不过,闽南语吟唱,最难的并不是旋律部分,而是字词的读法。闽南语的读音是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叫文读和白读。白读会随着口语的发展不断变化,只有文读才是从唐宋一直传承、延续下来的,用文读来吟唱古诗,才是正宗的汉唐古韵。

  

文读白读的讲究,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幸运的是,傅老精选了30首闽南语吟唱的古诗词,准备在花巷开设教学专栏。

?你可以购买每周六的海都报,《花巷周刊》白话版,敬请期待。

?你也可以打开花巷底部菜单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sanghuae.com/fshpzff/6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