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帝到逻辑,从起源到灭绝天风盗与徐州兄
北京最佳扁平疣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13030.html 本篇无关时局与趋势,黄金与美元,只谈上帝与逻辑,起源与灭绝。因此,各种标准答案持有者、有“用”论者以及韭菜志愿者,请慎入此文。 伯特兰·罗素曾说过,遇到维特根斯坦,是他一生中最为精彩瑰丽的奇遇。而对我来说,遇见徐州兄弟,则完全是上帝对我的恩典。 以下对话,超过一万字。 有人说,天然的造物即使再单纯,都难以穷尽;人工的造物即使再精巧,都会有穷尽的时候。灵感,我想,就属于前者,它是大脑自然迸溅的火花,不论是思想上的瞬间感悟,还是艺术上的灵光一闪,都具有让人涵味不尽的特点。 我这样说,就包含着一个意思:灵感也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为我们提供思想。许多大部头著作就不过是作者某个瞬间感悟的逐次展开而已。中学时做几何证明题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这倒有点像大爆炸学说所描绘的宇宙诞生的图景: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小球,不知何故,砰然胀开,越胀越大,渐次展开了今天宇宙的恢宏乐章。 老兄,说到宇宙大爆炸起源论,不知有没有想起黑格尔的原点理论? 天风君过于高看我了。我读书只是乱翻,向来也没什么系统,而哲学又是我历来望而生畏的学问。我的一位朋友曾对我说:有一次他站在大学图书馆的黑格尔专柜前,忽然感到一阵晕眩,过后想,竟然有人能“从空到空”想出这么一大堆东西,这样的大脑真是不可思议! 有一个时期,大约是将近二十年前吧,受几个张嘴黑格尔闭嘴柏拉图站起来康德坐下去尼采的家伙的影响,我也曾硬起头皮翻了一阵子哲学方面的高头讲章,但终于还是放弃了。当时的感觉就像是在一块巨石之上凿坑,吭哧吭哧凿了大半天,凿出了几个坑,自以为成绩斐然,可站起来一看,这几个小坑在这块巨石上简直略等于无! 从那以后,除了因为对文学的兴趣而看过一些中国古典哲学方面的著作以外,西方哲学差不多连碰也不碰了。如您所说的这个“原点理论”,我是一无所知。还望天风君赐教。 不过,如果顾名思义地理解“原点”一词,据我所知,它也应该是有一个尺寸的,这个尺寸就是10的负33次方厘米;这也是宇宙爆炸“前”的直径。根据量子理论,任何事物(包括时空、能量、物质)小于这个尺寸就将毫无意义。 连老兄都如此谦虚,真令我辈汗颜哪。能“硬起头皮翻了一阵子哲学方面的高头讲章”,并还能“凿出了几个坑”,但这在你眼里也“只是乱翻”而已。按此标准来说的话,那我只不过是背诵了几个不求甚解的哲学名词罢。但既然我也混说了“原点”之类,再说几句也不会显得过于突兀了。 我首先是看了宇宙大爆炸起源论而联想到黒格尔的原点的。据说宇宙是由一个叫做奇点的东东突然爆炸而出现的。我不知道你怎么得来宇宙爆炸“前”的直径的数字的,按霍金的说法,在宇宙界限之外讲空间与时间都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可知的。也有人说那是无穷小。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宇宙在时空上有没有开端与极限?关于这个,我就无法从当代天文学上得到一个比较统一认识,于是就尝试从哲学上去寻求答案。其实我也可以直接去询问上帝的——即使是霍金那样的科学家也无法排除上帝的存在——但上帝更深奥,就放弃了。 我就这样从黒格尔那里得到了一个现成的解释。他也有一个宇宙本体叫“原点”或者也称之为“绝对理念”的东西,总之是一种自我思维的理念。这个“原点”就“外化”为万物(怎么“外化”法,黒格尔好象也没说)。这万物就开始在他描绘的逻辑范畴里开始辩证发展。我觉得这与现代宇宙爆炸起源论不谋而合,便混在一块来理解我所看到的世界了。恰巧你提到了“灵感”,而且说“许多大部头著作就不过是作者某个瞬间感悟的逐次展开而已”。你的这种说法也让我觉得这种灵感,其实就是那个宇宙的奇点,或是黑格尔的原点。 顺便说一句,你使用“赐教”一词,这让我害怕。 呵呵,多谢天风君的指教。我说在巨石上凿坑是形容枯燥和无可奈何,并非真有所得之意。 关于宇宙的诞生,现在的问题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无法统一。按相对论,则“奇点”就是空间无限小的一个点,而量子理论则否定这种说法。霍金给自己定的使命就是建立起大一统理论,将两者统一起来。他在写作《时间简史》的时候,对此是充满信心的,并预言宇宙的奥秘即将由他揭开;可他还是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因为这涉及到一次打赌,他为此输掉了一本《棒球百科全书》(好象是),他在科学界的声望也一下子跌落了许多。新兴的超弦理论(或M理论)倒显得好象挺有希望的样子,但愿它能得到证实。 据天风君这里所谈,我倒觉得,黑格尔的这个“原点”跟上帝很相似。上帝是什么?是万有的总因。但却是逻辑的疲惫,是逻辑的偷懒,更是逻辑的狭隘与失败!就世界观而言,我觉得还是老子和佛教的“道”和“空”比较高明。不过,我更愿意说:人类的大脑对自然只有误解。 你说得不错,其实黑格尔的整个学说在逻辑上并不能协调一致。但我看重的是,从辩证法来说,黑格尔对心灵的洞察力还是有独到之处。霍金的认输,大约就表明了要解开宇宙起源之谜,还需他人了。其实关于所谓原点之类,我只有一些模糊的感觉,并无看法的。这一个认知领域,还是如爱因斯坦说的,要在科学之上留出一个空间给信仰。我无法超越他这个看法。 同意这句话:“人类的大脑对自然只有误解”。《时间简史》那本书我也看了,但那时候我是怀有一个不太好的企图——希望在此书中找到上帝存在的证据。结果我什么都没有发现。 我这里倒不是说老黑,而只是说“上帝”。上帝原本是一个人格神(见《旧约》),精力充沛,脾气暴躁;是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将祂变成一个逻辑终结者的。那帮僧侣哲学家想用逻辑来证明祂的存在,不料却被祂反证了逻辑的失败。 霍金的认输,我觉得似乎是表明,人只要还没有变成神,就得继续思考下去,思考终结了,人也就不是人了。“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耐人寻味!或许人类就是上帝造出来用以开心取乐的玩物也未可知。 爱因斯坦这句话,我这是第三次见到。第一次见到时,我觉得这是爱因斯坦在为自己找借口;第二次见到时,我觉得这是科学在为自己找借口;这一次又见到了,我觉得这是人类在为自己找借口。确如天风君所言,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我也无法超越他这个看法。 看来无须去超越某个看法,也不妨碍对它进行评判的。譬如,食客面对厨师端来的菜肴,不必知道它怎么被做出来,反正可不可口,论断可以随意斩钉截铁的说。于是觉得,人哪,方是万物的尺度。若不然,上帝在人们心中的面目也不会那么多,以至朝三暮四的被人尽情更改。如果上帝只不过是个玩物,那么他是不会笑的。玩物怎么会笑? 于是觉得还是老萨(萨特)时尚些,他应运而生,颇为识时务。他说,人们看到的只是他们心里想看到的。多知趣儿的一句话呀,就这样让人们如获至宝。可惜的又是上帝,从此他更有理由成为人类的玩物了。如果他不是玩物,希望他不必为此发笑罢。 “人们看到的只是他们心里想看到的。”有趣有趣!天风君觉得下面这四句话放在一起,是否可以作老萨这句话的陪衬呢? 1)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然而,)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2)(为什么呢?因为——)人是囚禁在感官牢笼里的动物。3)(而)哲学是一件性格的事情而不是逻辑的:哲学家的信仰不是依着明显的根据,而是依照他自己的气质。4)他的思想只是要把他的直觉以为对的东西造成合理的。 嘿嘿。既然是陪衬,均无可无不可的。老兄用逻辑关系将它们排列在一起,对于一根芦苇来说,似乎隆重了些。虽然它还能思考,终究不过是芦苇吧。 你对哲学的解释颇为新颖。想起你说过,“就世界观而言,我觉得还是老子和佛教的“道”和“空”比较高明。”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释道之学之所以在东方而不是西方社会更为人们所接受,是因为东西方的人有着不同的气质。若如此,我倒是有点困惑:这种解释如果发展下去,会不会导致新的种族理论的出现。 另,谈到“比较高明”的世界观时,你提到释道之说,只字未提儒学。想知道这是因为儒学只是一种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并非属于哲学范畴或不是整体的世界观,还是这里面有什么其他区分呢? “逻辑”一词微含深意,天风君细腻敏锐的语言意识令人惊佩!释道之学均产生于两千多年以前,说它们是中印两民族的文化原典当不为过,是它们参与塑造了两个民族的气质,而不是民族的气质产生了它们。两学说产生之初,倒是可能与乔达摩?悉大多和李耳两位的个人气质有关。 谈到儒学,我认为,应该把孔子的儒学与程朱陆王的宋明理学区分开来。孔子的儒学主要是一种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是孔子在为周礼辩护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它也有自己的整体世界观,但这不是它的主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sanghuae.com/fshrybw/9121.html
- 上一篇文章: 今天是ldquo世界读书日rdqu
- 下一篇文章: 兄弟,你可把哥害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