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美人:楚辞芳草图谱》中有《日出扶桑》篇,讲扶桑的流变和文化,这一部分内容不在这里贴出,这篇只讲扶桑的渊源以及和若木的关系。

扶桑兮若木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披襟席地徐徐讲,皇皇正道耿耿天。

玉虬为驷匹鸾凤,扶摇飞上紫府渊。

朝发九嶷苍梧溪,夕至河源昆仑巅。

天宫闭关灵琐钥,回首太阳已熄焰。

暮色忽忽崦嵫茫,我令羲和暂停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研。

饮马咸池共日浴,结辔扶桑汤谷边。

且自逍遥复徜徉,折枝拂日云翳翾。

望舒驾月为先驱,飞廉御风使后延。

凰鸟巡路鸾凤引,雷师忙碌雨师惓。

四海云荒日继夜,凤凰为我舞翩跹。

回风无常屯相离,云霓有意御鸇鸢。

纷扰总撙乍离合,斑驳陆离张狂狷。

欲诉悲愤叩帝阙,阊阖半掩司阍揎。

周行将罢日暖暖,退结幽兰意悬悬。

世间溷浊难澄清,皆好蔽美而嫉妍。

《离骚》一共列举了二十七种植物名,合并下来是二十五种,其实应该是二十四种,扶桑和若木是一种。到“采芰荷以为衣”是十八种,挨着是“薋菉葹以盈室”二十一种,扶桑和若木二十二种,后面还有两句有新植物出现,一是“索藑茅以筳篿”二十四种;二是“户服艾以盈要”二十五种。

有人把“揽茹蕙以掩涕”的茹也算一种,但茹的意思一是柔软,引申为蔓连,如《诗经》里提到的茹藘,也就是茜草;一是菜,引食为吃,如茹素,并不具体指向何种植物。

薋菉葹三种,薋是蒺藜、菉是荩草、葹是苍耳,这里简写一二。

蒺藜的果实分五个果瓣,每瓣上下有四根尖刺,加起来有二十根,余下部位布满小尖突,每个尖突上又生细针刺。总的来说,蒺藜全果不是针就是刺,人们观察到蒺藜果实的难以拿捏,仿其形浇铸了铁蒺藜,在战争中常用来对付骑兵和战马。王维有诗“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是也,武侠小说中的人物也用来做暗器。要说恶草,蒺藜绝对算是一号。

蒺藜:

荩草恶名不彰,忝列其间有点充数。荩草一名菉,一名绿竹。荩草是一年生草本,高不过五、六寸,作为禾本科的一员,它的形态是竹的微缩版,从姿态到叶片,无不肖竹。兼颜色碧绿,因名绿竹。《诗经·淇奥》中的绿竹指的就是荩草,而不是竹:“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对荩草的极大赞美。荩草在《诗经》里除了得到礼赞也收获了怨曲:“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绿就是菉,古人采荩草作染料,可以染绿色。要说荩草有什么不好的,最多就是繁殖能力强,整个欧亚大陆哪里都有,可能会挤占兰蕙的生长空间。

荩草:

苍耳算它是恶草也行,毕竟果实长满钩子,衣服一旦沾挂就抖不掉,非手取不可。果实上布满倒勾,捏上去扎手。

西方苍耳:

后面那句“索藑茅以筳篿”里的藑茅是旋花,古名葍或旋葍,《诗经》中有葍:“我行其野,言采其葍。”旋花又名打碗花,民间传说此花有小毒,不小心吃了手麻,捧不住碗,摔在地上就打烂了。按说可以算在恶草一类,但藑茅在《离骚》却是通灵之草,“索藑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王逸在《楚词章句》中解释说:“藑茅,灵草也。筳,小折竹也。楚人名结草折竹以卜曰篿。”据王夫子的说法,是取藑茅为席,就上以筳卜。占卜时要用藑茅,类似周文王摆弄的蓍草。

旋花:

最后以“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览椒兰其若玆兮,又况揭车与江离。惟玆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玆”结束,又把《离骚》里提到的香草总理了一遍,兰、芷、荃、蕙、椒、揭车、江离,这些芳草统统变成了茅草和艾萧,于是整首《离骚》里的植物,只剩下扶桑和若木。

那些兰芷荃蕙、揭车江离俱是人间之草,而扶桑和若木是神界之木,它们出现在屈原的神游里,长在昆仑山巅和甘渊汤谷,“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相羊又写作相佯或相徉,意思是徘徊、盘桓,他乘上龙驾凤驭的车子,从东到西,逍遥徜徉在光怪陆离的想象世界中。这个世界,东西相通,日出日落,全在其中,饮马咸池,系缰扶桑,折枝若木,拂日华光。

咸池原是指的西天的星宿,《史记·天宫书》中有载:“东宫苍龙、南方朱鸟、西宫咸池、北宫玄武。”在上古早期,主管西方星空的还不是白虎,而是咸池。咸的意思是总,池是海,西边所有的星斗都在这个大星海大池子里。投射到地上,便是所谓的西海,西边有林林总总的海子湖泊,它们的总和就是咸池。咸池在昆仑山顶,在西极之西,西到了尽头。

上古时说的昆仑山、天山,其实是祁连山;西海是包括青海湖、居延海和星宿诸海在内的一大片高山湖泊。化石遗迹显示,在远古时期,青海湖的湖面曾经大到涵盖大半个青海省,说它是海,一点都不夸张。太阳每日在东方海洋中升起,向西经过整个天空落下,沉入昆仑之巅崦嵫山峰的西海之中,也就是咸池。屈原饮马咸池,与日共浴,其想像之瑰丽,非自他起,原是上古神话一脉相传。

在古人的想像里,东方海洋中有一个名为甘渊的海,甘渊海里又有汤谷,汤谷上有一棵大树,名为扶桑,树上有十个太阳。一日在上,九日在下,轮流值日,经天纬地。听上去很宏伟很燃情,只要一细想,就想不通了。十个太阳就很多了吗?不说十个,就算有一百个太阳,挂在扶桑树上,亮得像一棵通了电的圣诞树,但每天出去一个值日,晚上落在西海里,又不回家,一百天也就离家出走完了。于是西海咸池煮饺子,汤谷扶桑空留枝?

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把星空天极想像成圆的,周而合围。西到尽头就是东,西海甘渊穷极通;咸池就在汤谷西,汤谷就是咸池穹。太阳西落入咸池,荡澴尘埃挂东枝;明旦大哥出门去,九个小弟晚睡迟。汤谷之上有扶桑,东边日出亮堂堂;扶桑广有数千丈,西边若木照华光。屈原折下若木枝,枝洒水沸云霓螭;使日同作逍遥游,以伴相徉东海头。

这些内容有出自《山海经》的:“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有出自《淮南子》的:“日出于汤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扶木,扶桑也,在汤谷之南。”

《通志》中解释若木,先从日字讲起,说日在“木中曰東,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木,若木也,日所升降。”可见扶桑就是扶木,扶木就是若木。《说文解字注》中有详细解释,并且以《离骚》这一句举例:“离骚: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二语相联,盖若木即谓扶桑。扶若字,即榑叒字也。凡叒之属皆从叒。”

叒音ruò,音和义都同“若”。叒是个象形字,指枝叶蔽翳,每一个“又”字就是一片树叶,树叶叠加就是叒,叒在木上,就是桑。叒木就是若木,古时书写是上下行文,写时稍稍一挤,叒木就合并成了桑。扶桑就是扶若,扶若就是扶叒。扶通枎,原作榑,意为扶疏四布,言其树又长又大,《说文》中说“榑桑者,桑之长也”,榑桑就是巨大的桑树。东方朔《十洲记》说:“叶似桑树,长数千丈,大二十围,两两同根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之扶桑。”

西海栽若木,东溟植扶桑。

别来几多时,枝叶万里长。

——唐·李白《相和歌辞上云乐》

枝叶万里,长数千丈,这才是榑桑应有之样。屈原《天问》还问道:“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意思是太阳还没出来,若木怎么会有明亮光华之红花?估计《天问》写在《离骚》之前,他在《天问》里问东方天未亮,若木何有光,到了赴水之前写《离骚》,便自问自答:“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他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因为扶桑就是若木,日出日落都在其上,若木时时都有光,若木的花朵朵自带发光体,花光照地,可以沐浴。

他的这个答案影响了后人,《淮南子》中对若木的描述便顺理成章:“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书后有注:“若木端有十日,状如莲珠,华光也,光照其下也。”他们的说法又影响到了李白,李白便有《古风》诗:“朝弄紫沂海,夕披丹霞裳。挥手折若木,拂此西日光。”

神话的叒不是现实生活中采嫩叶养蚕的桑,叒就是单纯的叒木,咸池旁的若木,汤谷上的扶桑;上古神话中的扶桑也不是现在说的扶桑朱槿的扶桑。《大荒北经》还有描写若木的形态:“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灰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生昆仑西附西极。”若木整棵树都是红色的,绿叶红花。

现在说的扶桑,是锦葵科木槿属的朱槿,朱槿又称大红花,在南方树高过丈,整年开花不断,满树绿叶红花,诚是耀眼。更兼花中有蕊,长于花外,上缀金屑,日光所烁,疑若焰生。如果一定要在现实世界中找一种植物命名为扶桑,没有比朱槿更合适的了。

朱槿:

并且朱槿朝开暮落,有一日即升,一日即落之感。

朱槿:

《香草美人:楚辞芳草图谱》已经上市,当当、京东、天猫有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sanghuae.com/fshrybw/9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