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摄影:快车鸣谢

阅读指引

编者按

伴读音乐《为了不忘记》

人物简介

人物访谈

诗歌

散文诗

散文

小说

本篇编后浅思

转发出版社邀约书稿信息一则

编者按

河源地美,民风淳朴。一九五八,十万乡亲,牺牲家园,举家搬迁,成就奇迹:一千六百平方公里,华南第一人工大湖——万绿湖。湖水深青,似无瑕碧玉;湖水清甜,如琼浆玉露。水质优良,深藏桃花水母;远援同胞,荫及港澳广深。

万绿湖美,润千家灯火。万绿湖亲,铸客家文明。万绿湖达,蕴文脉诗心。

《河源文艺》,是“河源”,是“万绿湖”,亦是“文艺之河”、“文艺之源”。一意旨发祥地,二意旨美好寓意,打开一扇门,迎纳八方文。唯朴实自然者,胸怀开阔者,悲悯苍生者,从善如流者,文采飞扬者,情真意切者纳之。拒绝虚情假意者,华丽不实者,空泛堆砌者。

意在言外,情怀万里。诚征天下美文,齐赏华夏真情。

文/朱洛嬉

人物简介

吴燕青,年3月12日生于广东河源,现居中国香港,中西医临床医学学士、中国语文戏剧教育硕士,国际汉语高级注册教师。做过医生,现从事教育工作。《香港诗人》编辑部主任,香港《女也文学》副主编,香港《流派》诗刊编辑。作品散发于《大公报》《香港文学》《草堂》《诗刊》《星星·散文诗》《台港文学选刊》《作品》《散文诗》《散文诗世界》《广州文艺》《河源日报》《河源晚报》《香港诗人》《城市文艺》《香港作家》《中国散文诗人》《散文诗月刊》等。著有诗集《吴燕青短诗选》,合著诗集《香港十诗侣》。作品收入不同的诗歌、小说、散文诗年选本,偶尔获诗歌和文学奖。

人物访谈

小编:第一次发表作品,是什么时候?发表在哪里?

吴燕青:第一次发表作品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发表在《河源晚报》的教育版。

小编:感觉怎么样?领到稿费了吗?

吴燕青:那时候太小了,已经忘记当时的感觉了。应该感觉很鼓励吧。领到稿费了,记得一篇有9元,一篇有14元,当时到邮局取领,邮局的工作人员总共给我23枚硬币,我口袋里装着人生第一笔“沉甸甸”“响当当”的稿费,请同学吃了一顿零食,买了一瓶“梅花”面油,其他的都交给爸爸了。

小编:从河源到香港的生活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影响?

吴燕青:河源是我的家乡,小时候生活在河源,觉得家乡的风景特别美,民风淳朴。后来去了香港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领会到都市的繁忙和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都在我的作品里有不同的呈现。她们是交织的,不可分裂的,融合在我的作品中。

小编:受什么影响,爱上写作?

吴燕青:影响我的因素大概有:小时候家里有很多书,我认字起就喜欢看,看得多,自然就写起来;很小的时候,妈妈让我给城里的爸爸写信,因为写得好,被大家表扬;还有中一时的中文老师的鼓励,他让大家写日记,我从中一开始写日记,到现在写了几大箱的日记,日记为我后来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小编:香港文学的现状是如何的?

吴燕青:香港是个特殊的地方,于中国而言是,于世界而言也是。香港不仅是世界金融中心,香港所展现的文化也是特殊的。中西文化高强度的融合,来来往往的文人作家们,有的短暂停留香港,有的长期停留,他们创造了无可比拟的文学作品,推动和繁荣了香港的文学发展;还有香港本土和长期定居香港的作家笔耕不辍的创作,令香港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的面貌更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香港的文学创作是民间式的,这里没有体制内的作家,每一个写作者最早的写作出发点可能都是对文学的热爱。创作者们除了写作外,通常还有另一层身份,可能是医生、老师或者是普通的工人等。在一个繁忙异常的城市,每个人都在为生存忙忙碌碌,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和坚持去创作,可以说是艰难的,但依然有很多作者坚持创作。

香港的文学期刊,报章杂志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融合着这个城市的文学发展。近年来可以看到很多的文学团体创办了不同形式的纯文学刊物。创办于年的《香港文学》,不仅展现了香港文学发展的面貌,更融合了海外和内地的文学,是一座文学的桥梁。《城市文艺》《字花》《声韵诗刊》《香港诗人》《大菜头文艺月刊》《流派》《圆桌》《文艺报》《女也》文学《橄榄叶》《工人文艺》等文学刊物很大程度上推动着香港文学的创作。另外还有许多征文比赛,也在发掘和鼓动着写作者们。香港每年举办的文学类的大赛种类繁多,有面向少年儿童的,也有面向大学生的,也有面向青年作者的。每年一次的青年文学奖,也推出不少的写作者。总括而言,香港的文学,有自己独特的面貌和特色,有大量的默默创作的写作者和名作家,不管是南来的还是本土的作家们,让整个文学圈充满了活力。

小编:发展河源文学,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吴燕青:河源是我的家乡,关于家乡的事物都是亲切的。我也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sanghuae.com/fshxgls/8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