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画布中最美的记忆

上世纪50年代,吴清桂出生在台湾。在她的童年记忆里,不少台湾人那时是没有眠床的。逼仄的屋子里铺着榻榻米,三夹板一隔,父母睡一边,孩子们挤在另一边。孩子们共盖一条棉被,互相拉扯,有时候是乐趣,在漫长的冬夜则是“自我求存”的保命之争。那条棉被的布面通常都是俗艳的牡丹图案,花朵繁复密集得像要满溢出来,在物资缺乏年代却是许多孩子温暖的安慰。

伴随着这样的成长记忆,当吴清桂年过六十之后,终于有机会讲述花布的故事。年,吴清桂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一一《台湾的设计宝库一一传统花布图样》。此书不仅在艺术和设计领域广获重视,在出版方面也大获成功,登上诚品书店年百大书排行榜。目前,她的又一本力作《台湾花布:收藏台湾最美的情感与记忆》再一次展现了花布文化的魅力。吴清桂把耳顺之年后才得到机会表达的对花布的热爱,称为“是对一个梦境的期待”。而她的梦,是“有一天能有机会把这些花布的故事呈现给台湾人,这将不但是一个历史文化的记载和资料的保存,而是每个台湾人曾经编织过的美梦的再现”。

光复后的台湾,物资奇缺,刚从战火中逃离出来的人们,为填饱肚子而挣扎求存。父母辛苦劳作求三餐温饱,嗷嗷待哺的孩子就在这样贫苦的环境中成长。那时的台湾农村,只有黯淡的贫穷与静谧。三合院前,晒在竹竿上的大红花被单,是唯一的亮色。也许是黯淡年代,一点色彩就能给人的视觉形成强烈的印记,所以这批台湾孩子长大后,鲜艳的花布成为他们想起童年,想起故乡时最强烈的记忆符码。

花布为什么会成为一种文化符码?吴清桂从艺术和设计角度出发的考察,深层却是对台湾文化、历史脉络的探究。正如她在此书开篇就提出的问题一一牡丹出自洛阳,台湾气候郁热潮湿不长牡丹。没看过牡丹的台湾人,怎么会产生如此浓厚的牡丹情结?

“除了深受大陆、日本的影响外,牡丹花本身艳丽色彩所带出的幸福、富贵意涵,正符合当时台湾社会对生活环境改善的期待。‘红花仔布’上各种大朵或大丛鲜艳且不同色彩的牡丹花所展现的生命力,是最为台湾人所赞叹及喜爱的。”吴清桂写道。看似乡土气十足的花布,其实浓缩了台湾50多年历史、经济、文化的发展轨迹。

台湾花布伴随着年代台湾纺织业的勃兴而产生。那时候人们还没有买布做新衣的闲钱,主要的布料消费都集中在生活寝具上。本土的布匹彩绘图案之外,有人开始到日本跑单帮,找来合适的布样卖给台湾布商。众多花样中,富贵饱满的牡丹图案最符合当时台湾社会对改善生活的期待。大红大粉照进一片惨淡民生,视觉上得到某种宣泄和满足,于是花布铺天盖地流行开来。从一开始,台湾花布就是结合了中国传统审美和日本民族特色的“混血儿”。主打的牡丹图案,可分为中国牡丹——饱满拙朴,大红伴大绿。日本牡丹——纤繁细致,花瓣边缘勾有金边;各式牡丹之外,松竹梅、日本国菊、樱花、兰花、扶桑花等也是花布的主角;而竹林野鹤、鸳鸯、凤凰等蕴含了美好寄寓的图案也融入其中。在构图上,白描、扇形元素、菱格等元素的运用颇有东瀛味道。

赞赏

人赞赏









































涓撳瑙f瀽鐧剧櫍澶忓鐑墖鍓綔鐢ㄦ湁鍝簺
鍖椾含鐧界櫆椋庡尰娌诲尰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sanghuae.com/fshxgpw/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