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玲散文我下铺的兄弟
我下铺的兄弟王菊玲/文 那一年秋天,当第一片叶子仓促地离开大树,在风中飘零的时候,我第一次离开父母,去了离家二百多里地的一所寄宿学校读中学。 开学伊始,新老师、新同学、新环境,令我既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终于可以摆脱父母的束缚,再也不用天天回到家里听他们的唠叨;独立生活,其实我一点也不担忧,担忧的是,第一次离家这么远,我会不会想家?陌生的老师和同学好相处吗? 等母亲为我铺好宿舍的被褥,按照学校门口张贴的分班告示,我大方地朝父母亲挥一挥手,故作潇洒地说:“你们回去吧!”然后大步流星地向教室走去。一股脑儿把那些毫无意义的叮咛抛诸脑后。看到我如此决绝,母亲欲言又止。 第一节语文课,年轻帅气的班主任张老师健步走上讲台。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他开始讲课了。但见他,神采飞扬地往讲台中央那么一站,讲课的语调抑扬顿挫,粉笔字挥洒自如。张老师妙语连珠、博古论今,洋洋洒洒讲着第一课的内容,教室里的掌声此起彼伏,酷爱语文课的我听得如痴如醉。直至下课,我才如梦初醒:真的下课了?一节课时间竟然这么短?!我暗暗庆幸,初入中学,就遇见了一位这么博学多才的语文老师,而且兼班主任。我突然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信心百倍,一时间,心中的拘谨、担忧以及那些不好的情绪统统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晚自习后回到宿舍,我们八个素不相识的男孩子叽叽喳喳地聊开了天。但是,我发现,睡在我下铺的那个容貌清秀的男孩子几乎不怎么说话。 或许是和大家不熟悉吧,亦或是性格内向吧,我心里几种猜测一晃而过。 很快,我就和班上的同学们熟悉了;自然,和宿舍的七名同学更熟悉了。初次离开父母的种种不适应和落寞感也渐渐消失殆尽。 时间过得飞快,一周又一周,就这样紧张而愉快地度过。一开始,我每周还会给父母打个电话,汇报一下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时间一长,若无要紧事情,我就很少给家里打电话了。即使每周离家前,妈妈千叮咛万嘱咐,让我有事没事给家里打个电话,也好让她放心。但我还是记不得给父母打电话,哪怕是报一声平安也好。几乎每个周末,爸爸都会接我回家一次。一进家门,我就迫不及待、口无遮拦地向爸爸妈妈分享我在学校的开心事。妈妈像变戏法似的,做出许多我喜欢吃的美食,高兴地看着我美滋滋地大快朵颐。然后在周日下午和爸爸一块送我上学。 我总是依依不舍地离家,带着父母关切的叮嘱,轻松地走进学校大门。到了周六,我又是那么急切地渴望在学校门口的人群中寻觅到父亲熟悉的面庞。如此周而复始,不知不觉已是半学期过去了。 我蓦然发觉,我下铺的兄弟一直都不怎么说话,而且周末常常留校。他的学习成绩属于中上游水平,平时的课外活动他也不太活跃,像班级举办的文艺节目之类,他从不参与,除非集体表演要求全班同学其上阵。 十二三岁的少年,毕竟不是小学学生那么孩子气,一般都不喜欢追根问梢。 直到有一天,因老家有事,我被爸爸提前告知周末留校,这才发现在短短一天时间内,先后有两对年龄相仿的中年夫妻来校看望他。直觉告诉我,来人百分之百是他的父母。但让我看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会有两对父母?第一对父母来的时候,他只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和爸爸说着话,自始至终都不理睬妈妈,好像她是空气一样。而妈妈也像陌生人似的,似乎根本没有什么话要给儿子叮咛,对他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相比之下,反倒觉得他的爸爸有点啰哩啰嗦、婆婆妈妈的。 第二对父母来了以后,那位妈妈对他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说话间,麻利地为他换上了干净的床单被罩,又将洗得干干净净的换洗衣服递到儿子手上。问到他的学习和生活,言谈举止之间,渗透着浓浓的母爱。他和妈妈无话不谈,明显地亲近很多。这位爸爸也不失时机地关心一下他,偶尔还像朋友似的拍拍他的肩膀。而他,也不排斥,偶尔也与爸爸说笑着。 我看不明白,也不敢问他,只是隐隐觉得,他是离异家庭的孩子。 一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无意中得知我的猜测是正确的,他的父母早在五年前已经离异。来学校看他的第一对父母中,爸爸是亲的;而第二对父母中,妈妈是亲的。因了后妈对他不管不顾的态度,他的爸爸可能是心存愧疚,经常偷偷给他卡里打钱,一次就是一千多;但妈妈和后爸就不同了,他们跟他像朋友一样和平相处。然而他还是觉得,再怎么好也和原生家庭不同。如今,他的心被硬生生分成两半:一半给了母亲,一半给了父亲。怪不得,他周末总是不愿意回家,宁愿一个人孤零零地呆在宿舍里;怪不得,他一直不爱说话,即使再有趣的笑话,也不会把他逗笑;怪不得,他总是闷闷不乐,没有一点十二三岁少年应有的朝气...... 我不知道,这个与我同龄的小小少年,因为家庭的变故,曾经经历了多少失望与落寞,经历了多少苦痛与挣扎...... 慢慢地,我不再厌烦妈妈的唠叨,也不再排斥爸爸的关切。常常不到周六,我就会莫名其妙地想起温暖的家。我觉得每周回家,一家人能够聚在一起,吃上一顿家常便饭就是一种难得的幸福。我不由得珍惜起我家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普通生活来,珍惜起每一个周末短暂的相聚...... 原来,幸福一直在我身边。 往期精彩: 王菊玲‖故乡的水磨(散文) 一节特别的早读课 邻村的巧云文▏王菊玲 ‖端午节里思至亲 年年岁岁灯笼红——《盛世乡愁》有奖征文展播 禹平河畔话乡愁 冬至,吃饺子 十年 作者简介: 花开有声,原名王菊玲,陕西洛南人,医务工作者。初学文字,随意涂鸦,只为喜欢。 征稿启事禹平文学,原创作品的摇篮。汇聚原创美文,面向全国征稿。包括:散文,小说,诗歌,古体诗,故事,影视(剧本),书画,摄影,歌词等。 禹平文学,文朋诗友的家园。捕捉你青春岁月中的每一次心灵的震撼,记录你人生旅途每一步成长的足迹,分享你七彩生命里每一句诚挚的心声。 禹平文学,规范运作的微刊。平台常年聘请法律顾问,维护原创作者合法权益,同时郑重提醒广大作者谨记,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切勿一稿多投。对于不自重的作者和任何侵犯原创权益的人,我们的态度是,零容忍! 禹平文学主创团队 文艺顾问:李江存王养龄 顾问: 刘剑锋杨克江何献国胡云山郭昊英 萧军郭博元吕三运赵金虎贺焕成 主编:乐俊峰副主编:闫秀民编辑:乐俊峰法律顾问:王婷刊头题字:马英武编委成员:乐俊峰闫秀民陈大维张军锋杰布 李斌麻新平贺自力闫勇军若兰 蒹葭林溪赵鸣张正阳杨学艺 本期编辑:乐俊峰(lxct) qq.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sanghuae.com/fshxgpw/8878.html
- 上一篇文章: 原创乐章看哪有人在祷告byJH
- 下一篇文章: 亲兄弟妄咎by烟猫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