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来自首都医科医院神经外科曹勇主任医师担任手术医师,仇汉诚副主任医师、王明泽医生担任介入医师的中颅窝底肿瘤栓塞切除术,欢迎阅读分享!

病情简介

患者女性,45岁,主因“头痛3月”以“颅内占位”收入院。现病史3月前自觉头痛、视物模糊,无其他不适,医院就诊考虑“颅内占位”,遂来首都医科医院就诊,门诊磁共振示“右中颅窝底中占位,以“颅内占位”收入院。既往史缺铁性贫血病史。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清语利,双瞳2.5mm:2.5mm,光敏。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阴性。辅助检查

头部MRI

右中颅窝底见T2高信号、T1等信号,FLAIR高信号。病灶大小约33*30*30mm,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并可见脑膜强化

报告诊断:右中颅窝底占位:脑膜瘤?孤立性纤维瘤?大脑镰下疝;右侧小脑幕切迹疝

入院诊断颅内占位(中颅窝底,右)小脑幕切迹疝(右)

病例分析

这是一例常见的中颅窝底占位,磁共振提示硬脑膜强化,考虑与硬脑膜关系密切,很可能存在来自硬脑膜的供血。我们看到在T1增强扫描中,病灶强化明显且均匀,与T1平扫形成鲜明对比,提示增强剂大量充盈肿瘤内,肿瘤内部可能存在丰富的血管床。尽管肿瘤位于脑外,但通常存在丰富的包膜供血,供血动脉大多来自颅内动脉的皮层支。面对此类供血丰富且来自多个方向的富血供肿瘤,传统基底离断或分块切除的方法可能造成术中大量出血,陷术者于被动地位。因此,对于这类富血供肿瘤,可以通过复合手术造影明确供血后予以栓塞供血动脉来降低肿瘤内的血流量。由于供血动脉在肿瘤内可能形成吻合,处理部分供血动脉主干仍可能造成其他供血代偿性增多,抵消栓塞的作用。因此,可以尝试在安全的前提下使栓塞剂尽量在肿瘤内铸形,闭塞尽可能多的血管,为手术创造无血的环境。本病例是此类治疗方式的代表,手术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出富血供肿瘤内供血动脉联通的特性,以及近全栓塞肿瘤供血为后续手术带来的便利。

手术过程

手术方案肿瘤供血动脉栓塞辅助显微切除术。右股动脉行Seldinger穿刺置入6F动脉鞘。经股动脉鞘送入益心达cm造影导丝携ENVOYGuiding6F导引导管,选入右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分别造影。

右颈内动脉造影示右大脑中动脉颞叶后动脉参与肿瘤供血

右颈外动脉造影示脑膜中动脉参与肿瘤供血经导引导管送入Synchro-14携ExcelsiorSL-10,路图下超选入脑膜中动脉造影工作位经微导管注入EVAL栓塞剂,肿瘤内血管床铸形?栓塞完毕,经右侧颈总动脉造影未见肿瘤染色

临床预后

术后予以预防癫痫、降颅压、预防脑水肿、抑酸、化痰和补液等常规治疗。术后8天出院,出院查体神清语利,双瞳左:右=2.5mm:2.5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视力粗测正常,眼动可,无眼震,面纹对称。深浅反射未见异常。共济运动正常。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术后病理为血管瘤型脑膜瘤(WHOI级)。

专家介绍

手术医师

曹勇教授

中国卒中学会复合介入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副主委

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一病区副主任

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副院长

介入医师

仇汉诚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博士后,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一病区。北京市丰台区青联副主席。先后师从于刘荣耀教授、姜卫剑教授、赵继宗院士,从事脑血管病基础及临床研究十余年,主要擅长颅内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等脑血管病的介入及外科手术治疗,并在赵继宗院士、姜卫剑教授的指导下,于国内率先开展脑血管病复合手术的研究及临床工作。目前主要从事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的介入及手术治疗方面研究,特别是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复合手术治疗。在SCI期刊、《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多篇学术论著,执笔《神经血管疾病复合手术专家共识》,拥有发明、实用新型等十余项专利。

王明泽医师

博士研究生,首都医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医师。

.9-.6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9-.6首都医科医院硕士研究生外科学(神外);.9-.6首都医科医院博士研究生外科学(神外);.8-至今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医师。

主要工作:参与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复合手术治疗多种危险因素并存的复杂性脑血管病》(D)和十三五重大慢病专项《复杂性脑血管疾病复合手术新模式治疗技术研究》(YFC)等复合手术临床课题的研究设计和运行管理;从事脑血管病、肿瘤等方面神经外科复合手术模式探索和技术创新,开展新技术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通过复合手术模式搭建脑血管病急诊危重症绿色通道救治体系和技术探索。

在SCI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著,参与多部教材编写。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sanghuae.com/fshrybw/10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