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友望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金面罩……三星堆出土的文物震惊世界,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就在本月初,三星堆又上新多件文物,包括完整金面具、前所未见的青铜“神坛”、神树纹玉琮等,新的发现“破土而出”,围绕古蜀文明的种种猜测也“卷土重来”。当然,这些新出土的文物面对普通观众尚需时日。让杭州观众高兴的是,9月17日,由浙江省博物馆主办,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协办的“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览在浙江西湖美术馆于拉开帷幕,透过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头像、青铜面具、金箔饰物、各类玉器等文物件/组(其中一级文物65件/组),神秘的古蜀王国——“人”与“神”的国度的面纱渐次展开:从古蜀先民的物质生活,到沟通天地的“巫”与祭祀,再到神秘多样的“神”,展现古蜀文明瑰丽奇幻、神秘浪漫的宗教礼仪及文化艺术成就。神秘传奇:古蜀文明迷雾重重三星堆之所以举世瞩目,重在其出土文物的神秘和奇特。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曾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前局长梁旭仲曾在央视“国家宝藏”栏目中说,“三星堆文物自年出土后,共举办了43次外展,足迹遍及五大洲,是继兵马俑之后西方观众最喜爱的展览。”古蜀先民夸张且大胆的审美思潮、充满寓言性质的神话传说,以及古蜀国由鼎盛转向衰亡的传奇故事,伴随着这一件件文物走入视野。戴冠纵目面具商铜三星堆博物馆藏长久以来,由于史料匮乏,古蜀国的历史一直是云遮雾罩,成为困扰人们的难解之谜。据文献记载,古蜀国最早的先王是蚕丛、鱼凫、鳖灵等,名号怪异,似乎都以“动物”为名,令人茫然不可解,恰如李白所诗:“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文献中对蜀国君主的描写亦多有怪异之处,比如,说蜀国的第一位王蚕丛“其目纵”,一说眼睛竖长着,一说是眼睛凸出。三星堆中就出土了这样的面具——戴冠纵目面具,就是著名的“千里眼”“顺风耳”青铜面具。面具的双眼、双耳采用镶铸法铸造,眼球向外突出约10厘米,眼眉均描有黛色,眼睛下方是向内卷曲的鹰钩鼻,以及一张宽阔的、如同微笑一般的嘴,其口唇尚留有朱砂的痕迹,面具的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面具额头中央,以补铸法安装有高达68厘米的夔龙形额饰,龙头向下,尾部卷曲,背部是如刀锋般的羽翅,极具威严。人头像商铜三星堆博物馆藏如此夸张的面具,体现了古蜀人对眼睛、对耳朵的崇拜?三星堆其它出土的面具中,眼睛也显得特别大、特别醒目。前不久最新出土的那件黄金面具,虽然是残件,但可以明显看出,它和之前出土的青铜面具在造型上大同小异,眼睛还是很大。难怪许多人说,这些面具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的原型。神树枝头花蕾及立鸟商铜三星堆博物馆藏对于杭州人来说,大家也比较关心三星堆新发掘出的两件玉琮。其中一个神树纹玉琮上面有两个面分别刻有两棵神树,其形状跟已经复原的青铜神树非常相像,彷如蓝图一样。说到玉琮,大家首先就会想到良渚,川浙两地相距千里,玉琮之间会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四节玉琮晚商至西周玉金沙遗址博物馆藏玉琮起源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大约距今0年前出现;当然比晚商时期三星堆要早。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琮,应当是来自中原地区商王朝。考古证明,良渚文化的玉琮在距今五千年左右已经出现在四川,当时属于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的前期)。也就是说,三星堆不仅在商朝时跟中原熟络,在五千年前,它跟中原也是熟人。三星堆的这些玉琮,确切证明处于长江上游的三星堆先民,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能和千里之外进行沟通,也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互相交融的发展过程。这次展出了一件出土于金沙遗址的四节玉琮,大家可以去仔细端详,看看里面究竟蕴含着哪些良渚基因。太阳崇拜:惊人的想象和创造古人大多对太阳十分崇拜,古蜀人尤为着迷。三星堆出土的金壳竹杖、青铜神树、青铜立人,都代表了古蜀国对太阳神的崇拜。人面像晚商至西周金金沙遗址博物馆藏太阳神鸟(复制品)晚商至西周金金沙遗址博物馆藏其中,一件金壳竹杖尤为特别,用纯金皮包着竹芯做成,金壳上有一些雕刻的图案,图纹包括了人头、鸟、鱼和羽箭。“金乌负日”的传说在《山海经》中有记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乌即太阳鸟。金壳上的人头、鸟、鱼就在羽箭的连接下构成了一个整体,犹如飞翔的太阳鸟带着大家走向光明的白昼。而在青铜神树上,树干上有神龙,树枝又分为三层,每一层上有三个枝桠,每个枝桠上都站了一只太阳神鸟。考古专家们认为,这就是《山海经》中所记录的扶桑:“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青神树上的九只鸟就是三足乌,这和《山海经》上的记录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青铜神树是让太阳鸟栖息休息的地方。太阳形器商铜三星堆博物馆藏展品中还有一件铜太阳形器,也是一件大家喜欢的“网红”器,外形颇像汽车的方向盘,非常神秘,其用途和含义众说纷纭。结合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出土其他文物上的太阳纹饰,学者们对太阳形器比较一致的认识是“表现太阳崇拜观念的一种装饰器物”,也是古蜀文化太阳崇拜的直接物证。而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更为大家所熟知。年8月16日,“太阳神鸟”金饰被正式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这金光闪闪的箔,周回有镂空的四鸟翔飞图形,中间是弧形芒线围绕的太阳旋转图案,它是前所未有的发现,是考古人从未见到的奇迹。太阳神鸟金箔分内外两层,内层为一周等距分布的12条做旋转状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由4只造型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环绕于内层图案周围,让一些学者想到《山海经》中“帝俊生中容……使四鸟”的传说,认为其可能是“金乌负日”神话故事的真实再现,是古蜀文化太阳崇拜的直接物证,也是古蜀人高超黄金加工工艺的代表。整个图案似一幅现代剪纸作品,线条洗练流畅,构图凝练,充满动感,是古蜀人非凡艺术创造力、想象力与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立人像(复制品)商铜三星堆博物馆藏展览从一件高达数米威武、庄严、神秘的青铜大立人开启,代表着古蜀文明的“神”“巫”“人”的三重身份,迂回穿越展厅,一种神秘、神奇而神圣的感觉始终萦绕着,在展览之尾厅,策展人特别设立了诸多问题让观者思考:古蜀人从哪里来,为何不见古籍记载?古人多爱玉,而古蜀人为何如此喜欢黄金?古蜀王国几乎把所有珍贵的材料全部用来制作祭祀品,为何不见用于实际作战的武器?太阳神鸟的光芒为何是十二道?大量象牙从何而来?文明为何突然消失,大量财宝为何被烧毁?“千里眼”“顺风耳”是畸形还是特异功能?从巨大的青铜面具里透出的神秘微笑,它在笑什么?····杭州日报艺术典藏···编辑陈友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sanghuae.com/fshrybw/12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