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2071.html

内容简介:

此书讲述了施宝霖先生与十位当代书画名家的交往故事,这些书画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施宝霖先生的授业恩师陈子奋、龚礼逸、潘主兰,二是其忘年之交李可染、黄胄、周昌谷、郑乃珖等。作者以此书追忆恩师们传承艺术之德,展现了中国传统书画领域爱国、敬业的精神和为人师表、无私传业之高风亮节。施宝霖先生与大师们的交往很多为书信来往,这些书信以及书中收入的书画作品是研究那些书画名家们的珍贵资料。

作者简介:

施宝霖,字珍石,号石知己,福建闽侯县人,年12月出生,系福建省寿山石雕刻大家、著名篆刻家。年考入福州工艺美术学院校,师从龚礼逸、陈子奋、潘主兰和陈敬祥,后又得黄胄、郑乃珖和宋雨桂等名家指导。长期从事寿山石雕艺术创作并多次获奖,其中《海鲜盘》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奖。曾参加大型寿山石雕《长征组雕》的创作,并完成《过草地》和《突破腊子口》两件作品。著有《印钮艺术》和《施宝霖寿山石雕作品选》《施宝霖画集》等。现为海峡书画研究院研究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书法协会会员。

内容节选

白描祭酒金石巨匠——怀念陈子奋老师

陈子奋(年6月29日—年2月20日),祖籍福建长乐县,生于福州。父名吉光。乳名依香,原名起,后改名子奋,字意芗,别号无寐、水叟、阿凤、渚凤、老凤、子翁、香叟和西湖钓叟等。斋名颐谖楼、颐萱楼、芝石山斋、宿月草堂、蒙泉山馆、乌石山斋、月香书屋、西湖蓬底、月香洞、桂香书屋和寄枝书屋等。

我什么时候认识陈子奋先生的呢?那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在中学图书馆阅览室里,看到一本《热风》杂志,封面上刊登着一幅《寿桃图》,那苍劲有力的线条,特别是水淋淋的水蜜桃,令人垂涎欲滴,整个画面充满着生活气息。我为它传神的画面所陶醉,好像进入自家桃园品尝甜美多汁的水蜜桃似的。从此,“陈子奋”三字犹如刀刻一样烙在我的脑海中,并且心中暗暗地想着,什么时候能见到他,拜他为师,学绘画该多好!机会终于来了。那是年的夏天。一天,我在《福建日报》上看到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的秋季《招生简章》,《简章》的教师队伍名单中就有陈子奋先生,我喜出望外。那时我刚好念完初三,于是就去报考,我居然在全省多名考生中被录取了。开学了,陈子奋先生就教授我们班花鸟课。虽然时间过去五十多年,但第一天陈子奋老师上课的情景历历在目,印象太深刻了,生平第一次见到朝思暮想的偶像。老师中等身材,身穿蓝布长衫,好像小时候家乡的私塾老师一样,年近六十岁的老年人,双目炯炯有神。只见他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了“陈子奋”三字作为自我介绍,然后拿着学生花名册一个个点名。我们班一共12人,全部是男生。他说:“我教你们花鸟课,第一课就上如何对花写生。同学们,你们以后上课要准备一支鲜花放在桌上对着画。”他一看大家都没有准备鲜花,立即就叫我们去附近采来。我就到附近菜园采了一支空心菜花来,按中学美术课中用铅笔画素描一样描在图画纸上。许多同学也和我一样用铅笔画着。陈老师见此情景,就对大家说:“同学们,今天不怪大家,因为是第一次见面,上的第一节课。以后大家一定要用毛笔画,也不能用铅笔勾后再用毛笔画,这是不可以的。请大家都准备一支依纹笔或叶筋笔,纸张也不能用平常的图画纸,一定要用熟宣或毛边纸。”然后他叫大家过来,围在第一位同学旁边。陈老师握着毛笔,对着扶桑花描起来,不一会儿,一朵朵扶桑花就画好了。按照他说的,这种画法叫白描,也叫双钩,这是锻炼人观察物体的精微处。陈老师教学方式是边绘边讲,也就是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同学们很快就领会了陈老师的意图。不知不觉,一上午就过去了,陈老师的花鸟课一星期只上半天三节课。第一次陈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声如洪钟,目光中透出一丝威严,身上还流露些许霸气,说实话我真有点害怕他。陈老师上课时,常握着折扇在课堂上走来走去,巡视着每位学生。看到哪位同学握笔画笔条(线条)不正确,他就马上坐下来做示范,并招呼大家过来看。大家围着观摩,鸦雀无声。陈老师握笔画白描时,指位很低,手腕贴在桌面上,这是为了行笔稳健。这时发现他勾线不是一笔拉到底,而是在适当之处勒住,接着再往下拉。他要求我们要做到有笔锋,但不见笔的痕迹,无笔处恰恰只有笔锋能运转,这才算好笔条。他说:“勾勒笔条要时刻轻微跳动,既反对脱离实际,玩弄线条,又要克服滞板的轮廓线。要做到每笔有夸张,每笔有情感,每笔又都要从实际出发。”他特别强调要有“致广大尽精微”的作画思想,只有尽精微,才能致广大。针对我画空心菜时花管画不圆的原因,他指出:“除运笔方法不对外,叶柄与主管连接处、花与花托之间连接处的细节处理不当也是一大原因。”

陈老师教学是从浅到深,循序渐进。我和同学刚开始勾勒时,画出来的线条都是软弱无力的,光滑幼稚的,尤其是直线。陈老师没有讲高深的理论,怕学生们不理解听不懂,比如什么是“屋漏痕”“折钗股”和“锥划沙”等,而是用通俗易懂直观的方法说:“笔条要‘毛’,有的物体看过去好像是笔直笔直的,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比如同学们看到面前课桌腿是直的,其实细微处有许多凹凸不平的地方,不信你们用手摸一摸看,是不是与我说的一样。”我用手一摸,桌脚果然是这样毛糙不平的。这就是他要求学生要在精微处下功夫的原因。他还说:“画笔条时要用中锋,要缓缓地运行,不能快,一快就滑了。如果太滑,笔条就没有金石味,不耐看,不沉稳,不厚重,显得很浮,显得薄而无力。”所以他一再强调,笔条要“毛”。我认为所谓“毛”,就是要有金石味。

陈老师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不放过任何细节。上课第一天,他发现有一支月季花被同学丢弃在地上,就在讲台前大声说:“同学们,画花的人一定要爱花,花是有生命的。”这句话印象太深刻了,时至今日仍在我的耳边回响着。

书画之魂德为大

——《我与名家之书画缘》编辑手记

“中国绘画艺术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在世界艺林中独树一帜,雄视天下。在五千年文明史中,无数画家不畏艰辛,为追求其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为攀登艺术高峰,不断跋涉探索。”这是作者施宝霖先生在书稿中所写,我想,这也正是他写作此书的初衷。

作者施宝霖先生为当代雕刻大家、著名篆刻家,以此书追忆恩师们传承艺术之德,展现了老一辈书画名家们爱国、敬业的精神和为人师表、无私传业之高风亮节。其中有贫困潦倒不忘艺术创新的陈子奋,有忍饥挨饿不卖祖上藏书的龚礼逸,有把毕生所藏多件文物全部捐献家乡的钱君匋,有淡泊名利、宽以待人、拒礼不收的潘主兰……同时,也真实记录了作者施宝霖先生不畏艰辛、勤学好学、尊师敬业的高尚品德。从书中可以看到,施先生学生时代为购买学习用品,“节省两角公交车费”常“徒步5个小时回家”;工作后为求教于名师,常利用出差的机会在陌生的城市和乡村之间辗转奔波。这些都印证了作者书中所言:“中国画坛历来注重人品,提倡‘艺以人为重’。如谓‘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等等。”

书中有李可染、郑乃珖、黄胄等不少书画大师的作品,在美妙的书画境界中,我们可见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见当代书画名家爱国、敬业、为艺术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更可见我中华传统文化之美,而其美正在于艺术领域才与德的完美融合。读过此书,能深切感受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正是一个个德艺双馨的文化传承者代代坚守,才成就了中华文化永不磨灭之魂。哪怕个人身处逆境,哪怕国家遭受险阻,他们始终坚守爱国之心和民族大义,从未放弃对书画等艺术瑰宝的研习与传承。因此,我们的传统文化虽历经磨难却从未黯然失色,反而不断精进,愈加美妙绝伦。

中华传统文化,正如施宝霖先生在学生时代到工厂实习的《谈学习体会》中所言:“前面有很好的宝物须我们今后不畏困难努力去学才能获得”。而作者的一生就是在不断践行当年这一句心得。在此书令人神往的书画意境中,有名师大家无私授业、传承文化之德,有作者施宝霖先生勤奋好学、千方百计寻访名师并敬师爱师之德,正所谓书画之魂德为大。“以德为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势必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孙平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sanghuae.com/fshyfyl/11052.html